中海集運困局紅海
2013-09-16 08:23:11 來源:華夏時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新船下水漲價破滅
和中海集運類似,國內航運業的另一巨頭ST遠洋在其上半年報中也表示,當期亞歐航線的運價已經跌至歷史的低點,平均單箱收入同比下滑了10.6%,運價只有4526元/TEU。
根據記者從ST遠洋方面了解,整個上半年公司的集裝箱運輸都是量增價減的局面,公司在運量同比增長8.7%的情況下,收入卻同比只微增了1.4%,而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是越來越多的大型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運力陸續投放,成本的下降自然帶動運價下降。
在中海集運和ST遠洋雙雙面臨成本壓力的同時,行業競爭對手的咄咄緊逼并未止步。
作為全球集裝箱航運的領頭羊,馬士基今年7月份剛剛在上海亮相了一艘1.8萬標箱的3E級集裝箱船,而按照馬士基的計劃,在2015年前,還將有20艘這樣的大型集裝箱船全部投放到AE10航線(亞洲-北歐航線)。
作為對抗,今年5月份中海集運也拿出42.5億元,向韓國現代重工(船機庫 位置)定制了5艘1.84萬TEU型集裝箱船舶。
然而,當所有的航運公司都在成本競爭的“紅海”中掙扎的時候,此前行業預期的下半年提運價就變得越來越渺茫,此前,中海集運計劃在今年9月份籌劃的提價計劃同樣也沒了音訊。
“這個提價計劃也不止是我們公司,是整個行業的,但是因為之前幾家公司的新船下水,導致整個行業的運力再次失衡,所以也就失去了提價的支撐。”中海集運方面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至于未來什么時候再提漲價預期,尚難預料。
9月13日,證監會披露大連商品交易所[微博]鐵礦石期貨上市獲批,給剛剛經歷一波上漲的航運股帶來好消息。進入9月以來,上海自貿區政策帶動上海航運港口股的迅猛上漲,這波航運股的上漲行情在9月12日開始調整。
航運股狂飆背后不僅僅是自貿區概念的炒作,更多是一種價值回歸和重估。今年以來,代表干散貨的波羅的海航運指數一路回升,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在迅速上升,帶動航運需求的回暖。美國經濟開始復蘇,歐洲走出低谷,日本經濟強勁回升,8月份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企穩,這一系列數字都顯示航運業最壞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航運股被爆炒與業績無關,而是因為股價太低,幾乎大部分航運股都低于6元,★ST遠洋股價最高是68元,現在股價只剩下3元多,剩下航運股不是破凈就是破發。上海自貿區和宏觀經濟環境暗示航運股基本面預期已經發生變化,基于航運業不會消失的判斷,航運公司獲得重新估值的機會,股價反轉的路已經開始,冬天過去,春天已經到來。
支撐航運股未來預期表面上看是自貿區帶來的樂觀預期,鐵礦石期貨的上市也將給航運市場帶來持久的推動力,中國沒有航運指數交易,鐵礦石期貨很可能成為航運企業套保的工具,金融工具介入有利于放大現貨交易量。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過去航運的繁榮與中國的世界工廠息息相關,中國生產了全球最多的鋼鐵、煤炭和各種銷往全球的商品,帶來了航運業的繁榮周期。
新一輪的航運周期與中國經濟轉型有關,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變成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未來,中國13億人口形成的巨大消費市場必然帶來更大一輪的航運繁榮周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航運股的投資邏輯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但結果不會變,航運業新一輪繁榮周期可能已經悄然開始。(作者為本報編委)
聲音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分析師韓軍:“拐點論”尚缺經濟動力支撐
最近BDI指數狂飆主要在于海岬型船市場的運費上漲,海岬型船主要承運鐵礦石和煤炭。近期中國鐵礦石庫存處于較低位置,而中國的鋼鐵產量仍然處在較高水平,國內鋼廠存在補庫存需求,另一方面,主要鐵礦石巨頭集中發貨,推高了海運費。海運股受BDI大幅上漲等利好消息影響,也開始上漲。
但說海運業拐點已經出現,還為時過早。世界經濟形勢沒有發生根本轉變,發達國家經濟體雖有回升,但復蘇的基礎還不穩定,主要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乏力,世界經濟總體處于一個緩慢復蘇的態勢中,所以宏觀經濟基本面沒有根本改變,作為宏觀經濟的衍生品海運業出現拐點沒有足夠的經濟動力支撐,同時,從海運業自身來看,運力嚴重過剩,海運需求不旺,更難以說海運業出現拐點。
長江證券海運行業研究員韓軼超:海運行情或難跨越9月
我認為,這波海運股的行情主要是國外礦石生產商在產能投放博弈下的積極出貨所導致。但并不會持續太久,因為海運行業實質性需求的好轉并沒有像最近BDI指數所表現的那樣樂觀,而且9 月海岬型船交付也將迎來今年最高,有31艘,這也會對未來的行情產生壓制,我們傾向于認為本輪上漲行情的終結點很難跨越9月。
上海自貿區的細則因為還沒有出來,所以它對海運業的影響現在還不好評估。但如果細則有利于上海航運中心的建設,使上海成為一個主要的中轉基地,那一定會有利好。
這次交通部的意見距離大家預期的拆船補助可以說越來越近了,但可能尚未達到二級市場的預期,F在全球海運業的需求還是沒有超預期,仍舊企穩為主,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對海運業的影響還是需要再觀察一下。
其實中國海運業還是有一些比較好的企業,ST遠洋、中遠航運、中海集運這些排名都是比較靠前的。如果從二級市場投資的角度看,我們可能更傾向于中遠航運和招商輪船,這兩家對中期識別的把握會更好些,相對來說質地會更好。
上海航交所信息部經理顧云鳳:尚未感到行業景氣度提升
我認為這波行情能不能持續下去很難說,也不能代表海運業已經出現拐點。對于整個海運行業景氣度的上升,我們暫時還沒有這種感覺。
這波行情有幾個綜合性的因素,一是上海自貿區對航運有一些政策,市場因此產生一些預期,并對此進行了炒作。二是交通部也推出了一個航運業轉型升級的20條意見,這個政策對行業的支持還是很扎實的,不同于以往較多原則性的措施,有一些實質性的措施,比如減稅等都很有針對性,我認為這是一個真正的利好。三就是市場在底部徘徊較久,也需要有這樣一波行情,但這并不是說航運業的低迷有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